星洲日報
為平衡柔南海峽濱海區發展,柔州政府將展開為期 16 年的『2030 年柔佛海峽及地不佬海峽發展走廊大藍圖』研究計劃,從中劃定土地使用及規劃出 7 大特別發展區(SDA)。
這 7 大特別發展區包括填海區、國際區、高利益區、特區休閒區、可負擔房屋區、治安區以及綜合設施區。
柔佛州房屋及地方政府委員會主席拿督拉迪夫班迪今日在柔州議會上總答覆時透露,上述研究計劃將制定海峽發展框架,而發展走廊區域涵蓋所有面向新加坡的國際海域邊界,即從丹絨比艾開始延伸至柔佛河口附近的珠靈島(Pulau Juling),面積總達 16 萬 6544.7 英畝。
他表示,此項海峽發展框架也將配合 2020 年新山縣地方發展計劃,以及 2025 年依斯干達特區發展綜合大藍圖的推行。
他說,柔佛海峽及地不佬海峽發展走廊將配合特區國際化發展策略,綜合各種土地發展,以朝向世界級的濱海發展走廊。
「該發展概念也參考了先進國濱海永續發展概念,包括參考加拿大、澳洲、中國和新加坡等國家來制定發展大藍圖。」
拉迪夫班迪表示,隨著柔佛海峽和地不佬海峽沿海地區迎來各項投資發展計劃,也挑起了各种課題,如環境利益、馬來保留地權益、公眾看不到海岸線等,並以綜合策略更有節制地來推行發展。
「縱觀上述各种發展課題而言,很明顯的,我們需要有一個策略藍圖計劃,讓柔南海峽地區更有規劃及穩定發展。」
拉迪夫班迪說,州政府希望通過上述藍圖,專注沿海區和主要河流域的填海計劃,能夠更全面的管制柔南海峽發展走廊。
他說,該研究計劃報告出爐後,將用作為當前和未來在沿海區推行發展計劃的主要管制與統一指南。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569之一號
客服專線:0800-50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