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四月步入消費稅時代,雖然人民對消費稅概念依舊模糊,惟長期在國外定居的馬來西亞公民,對消費稅卻一點都不感到陌生,且讓他們來訴說於國外繳付消費稅的感想及經驗。
【德國】消費稅高達19%
來自砂拉越的黃佩玲(34 歲)是於六年前嫁去德國,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就讀分子遺傳學系,先後在英國美國德國定居。她指出,德國的消費稅高達 19%,這促使當地物價偏高,無論是物品或房屋都非常昂貴。
她表示,德國是一個稅務非常高的國家,惟政府在人民福利方面卻做得很好,對於無業、低收入及弱勢群體都給予很好照料,但對中上收入者則較難於享到這方面福利。她說,德國在教育這塊做得很好,人民普遍上都享有全免教育至到大學。
「但基於稅務導致物價偏高,因此人民都非常節省,很少出外用餐,因價錢太過昂貴,而德國政府常煩惱人民都把錢存起來不花。」她坦言,雖然德國物價偏高,但該花費還是會花,基於她財務管理不是很好,因此她都會盡量節省,以控制生活開銷。
【英國】稅高照顧人民福利
來自森美蘭的尤燕琴(38 歲)在英國定居約 15 年,目前已是英國永久居民的她透露,英國的消費稅是稱為增值稅(Value Added Tax,簡稱 VAT),增值稅是附加在許多商品和服務上,除了吃的食品豁免增值稅外,其他用品及服務都會被徵收 VAT 20%。
「我在 2000 年前來英國就已經實施增值稅,當時是 11%,這十多年來慢慢提高,但基於英國的日常用品及食物價格都極為合理,因此人民在生活成本並不會覺得負擔。」她指出,英政府雖徵收高昂稅務,但卻回饋人民很好的福利,比如醫藥學費全免,而公共交通便利,基於政府非常照顧低收入及失業人士,因此在治安也控制得很好,社會安定讓人民生活得更安心。
她透露,在英國看病都是由政府承擔,人民不用擔心病人沒錢治病。「以我個案為例,我女兒七個月早產並在醫院治療六星期,醫院提供一流的醫藥護理、住保溫箱,出院時分文不收,同時也提供不足月奶粉幾個月,藥和維他命給到現在還可以繼續免費享用,這些都是人民的福利。」她說,有孩子的公民,每個小孩每星期都可拿 20 英磅奶粉錢到 16 歲,低收入者更可申請 70% 的保母費,基於英政府都照顧人民福利,因此人民對於給予高稅務並不會有太多怨言。
【台灣】統一發票防逃稅
來自台灣嘉義的陳威憲(40 歲)前來馬來西亞定居多年,他說,台灣徵收的是營業稅,政府是利用統一發票來控制稅務。
「基於統一發票可兌獎,這將鼓勵民眾向商家索取發票,政府也會利用這個來預防商家逃稅。」他指出,基於馬來西亞與台灣民情不同,人民對稅務的觀念不同,但要人民接受需另外支付消費稅,最重要是回到政府徵收了這筆錢後會如何運用及造福人民。
「稅務制度與對國家好或壞,是沒有絕對關係的。同一個制度,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結果,最重要是監管單位如何執行及控制這筆錢,及回饋到人民身上。」
【新加坡】逐步提高稅務
在新加坡從事媒體行業的魏健漢(39 歲)來自笨珍,他指出,他在十年前來到新加坡時該國已開始徵收消費稅,新加坡開始執行消費稅時是 3%,後來慢慢提高到 5% ,至現在 7%。
他說,他是單身人士,主要在吃穿、休閒娛樂看醫生等方面付消費稅;雖然不是巨額,不過一旦加上 10% 的服務費,難免就有多付的感覺,無論如何,新加坡整體物價還是受控。
而他離開馬來西亞後,近年回國時發現吉隆坡物價漲得相當厲害,如果日常開銷也都來個 6% 消費稅,對民生的打擊肯定不小。「從友人在面子書上面的分享,馬來西亞的消費稅涉及層面似乎很廣,一些咖啡店都要還消費稅。新加坡則不然,上傳統咖啡店吃飯,沒聽過需要付消費稅。」
【美國】銷售稅取代消費稅
定居美國新澤西的馬來西亞公民林心仁(35 歲)表示,美國並沒有徵收消費稅,而是以銷售稅取代,基於美國在銷售稅已執行很多年,因此物價已趨向平衡,並沒有出現通貨膨漲的現象。
她指出,美國不同的州屬是實行不同的銷售稅,比如新澤西的銷售稅率 7%,但一些較為富有的州屬如德州則是免稅,但基於美國很大,去其他州屬都必須搭飛機,因此很少會有人為了省下稅務而跨州購買。
「但一些比較貴的物品如汽車等就會有人為了省下稅務,而特別去到他州購買。」她認為,政府徵收稅務若有回饋人民身上,並公開及透明,人民就不會有太大的反擊,「以美國為例,州政府的預算收入和開支都很透明,年年都公開讓人民去監督檢查,而政府在徵收稅務後,就該多撥款予醫療、教育、基礎建設,及公務人員培訓,這才能服眾。」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569之一號
預約專線:0800-50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