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成立日,今年的主題與去年相同,即一心一意(Sehati Sejiwa),此主題旨在反映大馬人民的團結、理解、和睦的人文精神及期許。
我國是個多元文化、宗教和種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經常引起他國的欣羨,紛紛向我國取經。近來一些政治人物玩弄種族言論企圖引起種族仇恨,人民應互相理解及尊重,拒絕「聞風起舞」。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主任陳中和表示,儘管我國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但其實大馬人民的共同性遠超過於差異性,為了團結,更應該強調共同性。「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就算放假也是不分種族、大家一起放假;我們吃一樣的食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至上、所受的教育都是一樣,我們(各族群)的共同性實在比差異性多太多了。」
他說,人民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富庶、社會和諧、治安良好、經濟問題得以妥善處理,這些都是我們全體國民共同的願望。但,一些政客故意忽略共同性,反而為了私人的政治利益而一再強調各族群間的差異性,實際上,我國人民是很團結的。
「在本屆里約奧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大馬人民的共同性,我們都為站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的大馬健兒感到驕傲,無論是華裔、巫裔還是印裔。」
他稱,在最近兩屆的奧運中,大馬國民已充分體現了團結的精神,因為不管來自哪個族群,在看到健兒們獲得獎牌後,都會在面子書或是社交媒體上分享、加油打氣,一心一意為我國健兒感到驕傲。
他指出,政府和人民都有責任促進整體大馬人民的團結,包括少發表情緒性及種族性的言論,以及公平施政等。
攻擊仇恨分裂各族
「人民要少說情緒性的話,少說互相攻擊、互相仇恨的言論。隨著網路世界的發達,經常有許多不負責任的網民在網路上發表不恰當的言論,這些都會分裂各族群,惟這種趨勢在網路上越來越不受控制。」
他說,人民應該要與其他族群互相尊重,尤其必須從自我約束及自我規範開始,「若要別人尊重自己,自己就應該要先尊重自己。」
他也認為,政府有責任打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尤其出現煽動性言論時,應立即採取行動處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互相了解才能促進團結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主任陳中和表示,雖然我國是多元種族的國家,但各族群之間的了解卻遠遠不足,而這是團結人民的重點所在。
他說,尤其東馬和西馬人民之間的了解就有所差距。實際上沙巴和砂拉越除了巫裔、華裔和印裔之外還有許多原住民,但西馬人除了對卡達山族和伊班族略有所聞外,對其他原住民族的理解少得可憐。
陳中和坦言,比起西馬半島,沙巴和砂拉越是真正多元種族、宗教並存的社會,當地族群之間的互相體諒、包容和尊重都比西馬強,也更團結。
「砂政府鼓勵各族群相互學習,包括學習其他非母語的語言,如華文和英文等,更能促進相互了解和團結。」
他說,各族群之間的了解可從教育上著手,應同等看待各族群的歷史,如在砂拉越的原住民對砂州的貢獻,就可以被編寫入課本中,給予歷史肯定,也讓他人更了解原住民。
此外,他說,共同參與各族群的節日,可真正展現國民間互相包容、體諒和團結的精神。
單源流教育未能消除衝突
究竟國內應該推行單源流教育還是多源流教育,一直以來都引起許多爭議,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主任陳中和認為,單源流教育不能保證國民團結,多源流教育下國民也不一定會不團結,一切端看該政策如何推行。
他說,理論上來說,若一個國家要提高行政效率,當然是使用單一語言更能達成目標,因為如此一來就可以免除多語言需層層翻譯的麻煩和時間,也可以減少施政上的阻礙。
不過,單一語言卻不是一個國民團結的必要條件,他舉例,在全世界有許多使用單一語言的國家,都曾發生過內亂和衝突,如中國、越南和中東許多國家的內亂都是顯著的例子。
「他們都是單一語言的國家,所以單一語言並不是國民團結的必要條件。國家為了方便施政而將其中一個語言列為國語,但以一個語言作為國語,並不表示需要打壓其他語言,其他語言也可以共同使用。」
他再舉例,瑞士和比利時都是多官方語言的國家,他們卻沒有國民分裂的問題。
詢及對政府優惠一些族群的政策,他則表示,「優惠」是有必要的,因為扶持弱勢族群、讓他們擁有與其他人一樣的起跑點是政府的責任,但所謂的「優惠」,應該要施予少數人。
「若優惠只給某一個族群或是大多數人,這就不叫優惠,而是歧視。優惠應該要扶持弱勢為前提,即不會傷害國家財政,也可拉平國民所得,更重要的是不會妨礙國民團結,反而是促進了國民團結。」
開講嘉賓:陳中和(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