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丁夫人/瘋荷日曆 My Dutch LifeStyle
荷蘭小學生約在小五、小六(台灣小三、小四)階段,學校就已經在培養孩子「做簡報,學表達」的個人(或搭檔)演說課,並不是照著課本念的呆板學習,也不是演講比賽那樣令人緊張出汗,更不需要照著學校課程走,而是依照個人興趣、喜好針對一個有趣主題與全班同學分享,話題天馬行空不設限、表達方式沒有固定模式,當然老師也沒有評分工具,就如同其他同學一般聆聽孩子們分享,互相學習!
約 20 分鐘的個人或雙人 show,主要精華就是簡報前的「資料蒐集與融會貫通」,也正因為主題是由學生們自己決定,想當然在蒐集資料過程大多需自身完成,可以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資料或是詢問爸媽專家都好,時間利用課餘之後自我安排,爸爸媽媽會來幫忙嗎?絕大多數 90% 家長都是袖手旁觀,不會幫忙找資料或做作業,但總會給孩子們建議,如何有效獲取資訊或是幫忙電腦軟體操作便於發表,準備時間約一周左右,如何表達傳遞與資訊融會也是另一個自我學習經驗。
如果是雙人組,除了以上基本步驟,小小年紀也順便學習合作/分工/妥協/溝通......團隊結合,因為不是獨角戲,需要雙方都 ok 的情況之下,聯手合作出的演說課才會更盡善盡美。
幾周前終於輪到 Rory 的演說課程,本以為他將一人演出,沒想到老師給他多加了個搭檔同學 K,而主題是他倆都覺得有興趣、討論下來的共識。他們說好要一起介紹台灣──原因當然就是因為 Rory 媽媽來自台灣囉!
當下聽見,我覺得這主意太棒了,心裡還沾沾自喜想說我一定就是他們的顧問軍師,全班甚至全校還有誰會比我更加認識台灣,我便問了 Rory 與同學 K 說,哪......等一下是不是要來我家找資料,希望可以幫上忙,沒想到 Rory 卻說「不用啦!已經和同學 K 約好了,待會去他家,我們要用 Powerpoint 來做簡報,5 點前我會自己回家。」當下,我腦筋一片空白,啥?蛤?嗯?
不需台灣媽媽幫忙,就可以自己來介紹台灣?這大大問號立即跳出來跟著我一路到家,一見到 Ruben 拔馬上大吐苦水,雖說不至於生氣,但失落成分倒不少,難道媽媽我一點「被利用」價值都沒有嗎?只見 Ruben 拔笑笑地說,哎呀!這就是荷蘭教育,自己問題自己解決,你要放手讓他們去找尋,學習經驗就是從一連串過程推砌出來,而不是鋪好道路一路順風,最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強調務實性任務,即使結果表達不甚完美或精緻,但身體力行的親自探詢,才是最寶貴之處。
就在簡報演說課結束當天,在那之前 Rory 果真都沒問過我任何問題,他說他已經和同學 K 一起討論完成,我也只貢獻小小荷蘭電視台來台灣造訪的 YouTube 影片介紹,其餘都是他倆自個兒準備好要如何介紹台灣,因此詳細內容我真得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什麼。但 Rory 放學後卻開心地告訴我說,他帶去介紹的台灣地圖大家爭相傳閱,尤其是最後 Rory 帶領全班一起用中文數數,從 1 到 10,同學們都覺得很有趣極了,各個都眼睛發亮說中文,就連老師也覺得這真是特別的簡報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