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蕭晴Ching
很多來過荷蘭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荷蘭的優質居住品質,常會讚美:很舒服很適合人住。其實這些都是大家的努力的成果,大環境有政府用心維護之外,小地方也有大家的共識,戶戶種花種草,保持整潔,不用億萬豪宅也住的很幸福。一起來向荷蘭人學習生活中的設計美學吧!
垂成一林的紫藤。
這裡是我帶孩子上課,常經過的一區,平常只是單純往返,沒有注意太多。前些日子,偶一抬頭,完全被這片綠意盎然驚豔到,頓時像是走進綠色隧道,旁邊垂成一林的紫藤,開得好燦爛!其實在荷蘭人眼裡,這裡並不是所謂的高級地段,很多房子都是政府以低價給予低收入戶租賃居住的。但附近居民對環境維護並不會因為是租來的,而馬虎隨便。到處種花種草,尤其一到春天,到處綠意盎然無形中替這區加分不少。
很多來過荷蘭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荷蘭的優質居住品質,常會讚美:很舒服很適合人住。其實這些都是大家的努力的成果,大環境有政府用心維護之外,小地方也有大家的共識,戶戶種花種草,保持整潔,不用億萬豪宅也住的很幸福。
沿著屋大門頂上長的紫藤樹。
取代買衣服吃東西,荷蘭人喜歡把錢花在裝飾家居環境上,假日到園藝超市買花草,大量閱讀居家佈置誌是荷蘭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每年10月,荷蘭規模最大的 “家居博覽會 WoonBeurs”,總是吸引6, 7萬人次參觀。了解最新的居家佈置主題,不僅是室內設計師的事,更是許多荷蘭人的興趣和嗜好。
廢棄的木箱變成可愛的花架。
窗台上種花,窗戶裡還擺了個小人,就是荷蘭人隨手美化生活的方式。
木製大水桶裡面種花,更顯得溫馨。
當然,居住現代化就表示,綠地會變少,動物失去地方居住。荷蘭在這個部分特別花心思,街上的行道樹上會經常蓋有鳥屋,讓城市裡的鳥兒也有家住。我家附近的一個老公園裡,有一支很老舊的紅磚煙囪,那是幾隻野生的送子白鸛,每年會在春天飛回來談情說愛,共組家庭的小窩。
樹上蓋鳥屋,讓城市裡的鳥兒也有家住。
野生送子白鸛,每年春天飛回這個舊煙囪上,談情說愛,共組家庭。
白鸛先生嘴含著樹枝飛回來,似乎在為未來鳥寶寶準備溫暖的小床。
這對戀人時而深情款款,時而似有若無依偎著。
在阿姆斯特丹市區裡有很多地方是車輛禁止進入,人行道自然較寬敞,行人走的安全,整個市容也輕鬆,沒有壓力,我想這也是另一個創造荷蘭優質居家環境的原因吧。你可能會問,這樣方便嗎?當然囉,騎腳踏車啊~ 大家都很習慣用腳踏車代步,也不用把大把鈔票拿來付停車費 (至少4歐/小時),油錢 ,還可以健身。多出來的空地,假日就讓大家辦活動或是擺市集。這真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何樂不為?(同場加映:學會丹麥的六個幸福基因,台灣會更好)
阿姆斯特丹市區有很多地方是車輛禁入, 大家都很習慣用腳踏車代替開車。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臺北家附近,其實跟現在荷蘭的街景相差不已,很多成蔭的老樹,紅磚蓋的老房子,有花有草,那種感覺是溫暖,有感情的。回到現實生活,周遭的樓房多了,路變大了,人變多了。但是,只要花點小心思,要達到舒服的居住環境,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以前的臺北,其實跟現在荷蘭的街景差不多,老樹成蔭,紅磚老房,有花有草,那種感覺是溫暖,有感情的。